農村電商已成為深化農村供給側改革、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8月23日,全國首份電商企業服務新農村建設深度案例研究報告在廣州發布。該報告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三農研究院聯合發布,主要通過分析電商行業領先企業——農村淘寶的相關數據,展現電商在助力新農村建設中的效應,并提出推動農村電商與農村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農村電商覆蓋率接近50%
近年來,農村電商發展如火如荼。以阿里巴巴的農村淘寶為代表的電商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建設服務站,布局農村電商市場。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到2016年第三季度末,全國已經建成農村電商服務點35萬個,而全國行政村總數不到70萬個,這意味著我國農村電商覆蓋率可能已經接近或者超過50%。
報告指出,農村電商為新農村建設鋪設了彎道超車的快軌,在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布局中,農村電商以其對接城鄉需求、降低城鄉交易成本、融合城鄉市場并推動農村資源、人才要素的賦權增能,發揮獨特作用。“農村電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重塑農村發展生態。”
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
報告研究發現,農村淘寶在引進電商要素,助力農村產業發展升級;打造電商體系,孕育農村發展的新動能;促進農村人才回流,全力助推新農村建設;創新運營模式,有效倒逼供給側改革和助力精準扶貧,全方位幫扶貧困地區發展等方面效應顯著。
據介紹,農村淘寶充分利用相關聯公司以及平臺資源和社會影響力,通過共建創新的“供應鏈”體系、引入“金融保險”的線上營銷模式等舉措,推動農業品牌化的打造,促進優質優價機制、產業化標準機制的形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品牌溢價等成效。截止目前,在農村淘寶項目已落地和覆蓋的全國704個縣域中,相繼打造了包括巴楚留香瓜、肇源大米、介休小米、洛川蘋果、廣東化州橘紅、湖南湘蓮等在內的40多個農特產品區域品牌。
報告指出,農村電商發展不止于授魚,還為農村、農民帶來了更豐富、更完善的信息化服務,為農民提供了發展致富的“漁場”,農村、農民利用電商帶來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手段,將自身攜帶的資產資源帶進“漁場”,從而將資源資產收益最大化,真正喚醒了農村長期“沉睡”的資源資產。
吸引大量農村人才回流
報告指出,農村電商為農村居民創造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其以低門檻、風險小等優勢吸引了大量青年返鄉從事電商創業。2016年初,農村淘寶推出“百萬英才”項目,建立農村青年電商人才庫。截止目前,該項目已在全國培養輸出6萬名農村淘寶“村小二”和農村電商帶頭人,以及30萬名農村電商從業人員。
隨著農村電商蓬勃發展,農村青年電商從業者普遍能夠熟練地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工具,不僅推廣了當地的好產品,而且宣傳了地方風土人情,帶動了鄉村旅游,實現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村電商還以網上銷售形式倒推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讓農民與市場對接更加緊密,通過預售、眾籌、訂制等方式增強了農產品生產的精確性,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
農民服務意識有待提高
通過對農村淘寶的深度研究,報告指出,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政策供給不足、基礎設施滯后、品牌化薄弱、電商人才短缺和激勵電商企業與三農發展目標融合不夠等方面的挑戰。
為此,報告建議,優化政策供給,助推電商網絡更廣泛地向農村延伸;完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確保電商在農村落地生根;進一步加強品牌規劃,形成錯落有致、各顯其能的電商產業格局;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農民的電商應用能力;提升服務意識,為新農村建設插上農村電商之翼。
以下為報告全文:










































來源:南方農村報 文/彭輝 程勝濤